English | 加入收藏

十载华章

【中关新园运行十周年人物专访】耕耘求索十余载,稳健运行始到今 ——访会议中心主任张胜群

  编者按:2018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也适值中关新园运行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走近几位中关新园建设和运行的亲历者,听他们畅谈与园区共同成长的心路历程。他们是中关新园建设和发展的见证者,他们来自园区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工作经历,他们又属于同一队伍,对中关新园的建设和发展有着相同的感受——对岁月匆匆的感怀、对园区发展的自豪、对集体未来的祝福……。让我们跟随他们的个体视角,一同回顾园区的十年步履,一同感受他们的“新园情结”。

  作为中关新园留学生公寓项目的主要创建者,以及在园区坚守至今的领导者,会议中心主任兼中关新园管理部总经理张胜群见证了中关新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被他娓娓道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更是倾注了一个创业者和管理者的热忱与希冀的心路历程。

       

一、临急受命,排难克艰勇前行
  2003年6月26日下午,林钧敬副校长办公室里聚集了会议中心主任班子全体成员,林校长给他们布置了一个新任务:接手中关园留学生公寓项目。
  二十世纪末,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北京大学拉开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序幕。为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改善留学生和专家住宿条件,加速国际化进程,学校决定在中关园平房区建设留学生专家公寓园区。当时全国高校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的实际困难,借助社会力量办学成为很多高校的一种选择。中关园留学生专家公寓项目预计需要资金11亿元,数额巨大,北京大学选择了借助社会力量合作建设和运行该项目的方式。
  但对于由社会力量负责中关园留学生专家公寓的建设和运行,居住在中关园平房区的部分教职工有看法,产生不满情绪,这导致在建设用地范围内的住户拆迁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难,甚至发生了部分拆迁户冲击校长办公楼的严重事件。同时,负责该项目的中嘉丰业投资有限公司所属北大中关园置业投资有限公司本身也存在着实力不足问题,致使拆迁等前期工作一度停滞不前。学校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出了接手该项目进行自主建设的决定。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明智、非常及时的正确选择。
  时隔15年之久,回想当年情形,张总仍历历在目,当年38岁的他任会议中心副主任兼百周年纪念讲堂管理部主任。作为会议中心主任班子成员中最年轻的一员,临急受命,被委任为中关园建设项目部主任。当时面临的境况很不乐观,启动近3年的项目进展缓慢,拆迁工作陷入困境:建设用地范围内尚有78个门牌共近100户待拆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极度困难户和钉子户。整个建设用地区域处于荒置状态,破屋碎瓦烂木比比皆是,残垣断壁,杂草丛生,很多社会闲杂人员聚集在这里,贩卖盗版光盘等违禁物品。是当时北京市有名的两块“乱地”之一。对于接手这一项目的会议中心人来说,问题之复杂、压力之巨大、困难之多样、事务之繁琐难以想象,尤其是拆迁工作,就如同接过了一锅“夹生饭”。
  为了尽快推进此项目,消除前期校外公司工作迟缓所带来的不良影响,7月4日,学校与中嘉丰业投资有限公司、北大中关园置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项目终止协议。之后,学校相关部门与上述两个公司紧锣密鼓地进行了项目交接磋商等准备工作。7月11日,张总率领从勺园和百周年纪念讲堂临时抽调的12名工作人员组成的会议中心接收小组,与基建工程部相关人员一道到北大中关园置业投资有限公司所在地——太平洋大厦,完成了材料、物品、图纸等交接工作。会议中心正式接手中关园留学生专家公寓项目。接下来的工作头绪繁多:重新启动拆迁、变更建设主体、重新设计图纸、重新上报审批、组建员工队伍等多项工作同时展开,掀开了学校管理中关园留学生专家公寓项目的新篇章。

      
  谈到“拆迁往事”,张总百感交集,“当时由勺园管理部总务部经理史增明同志兼职负责拆迁协调工作,既要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取得支持和帮助,又要协助拆迁公司做好拆迁事务,很多时候还要直接去拆迁户家里亲自沟通交流。总体来说,大多数拆迁户还是理解和支持学校工作的。但依然存在那么一些拆迁户,抱着‘拆迁拆迁,一步登天’的想法,想通过拆迁不仅解决自己的住房问题或获得大笔拆迁补偿款,还想进一步解决后代的住房或生活费用问题。还有的拆迁户,自己搬走了,将房屋外租,租户也想通过拆迁要点儿补偿款,这些都给拆迁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极少数’钉子户’对拆迁补偿款的要求高的离谱,大大超出拆迁政策和补偿标准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我们不得不到海淀区房管局申请行政裁决。对个别拒不执行行政裁决要求的拆迁户,我们又不得不到海淀法院申请司法诉讼。该项工作程序复杂,先是法院调解,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再开庭审理做出判决。拆迁户若不服海淀区法院判决结果,可上诉到北京市中级法院,法院做出二审判决。我们在二审胜诉后才能申请司法强迁。整个过程前后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园区克服了很多困难,啃了好多硬骨头,一步一步地艰难推进拆迁工作。期间,向海淀法院先后申请进行了五次司法强迁。除拆迁户外,在建设用地范围内,还有一些强占房户,这些住户的搬迁工作也颇费周折,通过做工作,绝大多数强占房户最终接受条件后搬走了。有两户以各种理由不接受搬迁条件,学校只好组织两次强拆才最终解决。整个拆迁工作历时五年,其中经历的奇人异事、个中艰辛,张总说“一言难尽,都过去了”。
  重新报审工作也很复杂,主要有变更建设主体(由校外公司变更为北京大学),项目重新审批、规划重新审批等,涉及到的主管部门有:教育部,北京市计划委员会、规划委员会、消防局、环境保护局共约14个部门。也就是说,要跑14个政府部门才能完成报审工作。对于仅有学校工作经历的建设者而言,无疑也是充满了挑战和考验。整个审批过程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现在听起来都觉得很是问题。例如,由于市政规划变更,在园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增加了五条市政规划路,将原本是一个整体的园区切割成了四个部分,建设用地面积减少了2000多平方米。为保证学校要求的足够数量和面积的留学生公寓,建设者们不得不向市规委申请突破学生公寓楼的建筑限高,“经多次协调、沟通和坚持,市规委终于批准了我们提出的突破六层楼限高的申请,之后又修改设计图纸,再度重新报审”。
  艰难中起步,困境中摸索,问题被一个个解决,难关被一个个攻克。靠着一股坚韧不拔的劲头,园区创业者们最后将项目带出了困境。

       

二、众志成城,队伍建设荟群英
  张总把中关新园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7月到2008年4月,拆迁,重新报批,重新设计,工程建设,建章立制,运行筹备,队伍建设;第二阶段,2008年4月到2012年9月,边建设,边运行,积累经验,锻炼队伍;第三阶段,2012年9月至今,全面建成和运行。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但贯穿三个阶段的一个共同点是队伍建设。
园区的每一项工作都要由人来完成,因此队伍建设是园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张总说:“每一阶段的工作都离不开员工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辛勤付出,其中,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的贡献最大”。
  “中关新园发展到今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人或者给与了支持,或者提供了帮助,或者做出了奉献,或者参与了建设。有那么一些特别的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 张总饱含深情地谈起他们,如数家珍。
  1.历任分管校领导。林钧敬,陈文申,李岩松,鞠传进,王仰麟。每位校领导都对中关新园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园区的坚强后盾!
  2.历任会议中心领导。范强,陈振亚,杨敏,孙战龙、李榕、刘寿安。自始至终对中关新园的工作都倾注了无私的关爱、悉心的指导和竭力的帮助!
  3.一批管理和技术骨干。十五年来,因工作需要,园区组织机构做过重大调整,各机构负责人也变换了很多,那些各机构组建时的第一任负责人和协助组建者都为园区建设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马钧:勺园管理部常务副总经理,曾兼任中关园项目部副主任4年,协助主任开展工作;
  史增明:勺园管理部原总务部经理,兼职完成园区拆迁工作,后来组建工程部和公关部,在副总经理岗位上退休;
  李大伟:讲堂管理部原办公室主任,兼职完成中关园项目部时期所有报批工作,后来组建安保部;
  何海燕:项目部时期负责办公室工作,后来组建总经理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在园区综合事务管理和队伍建设工作中做出巨大贡献,现任副总经理。
  韩建立:项目部时期负责前期事务部,后来协助组建工程部;
  邓洁:项目部时期负责工程技术部;
  钱萍:项目部时期负责财务工作,后来组建财务部,现任北京大学财务部工薪科科长;
  王桂云:北京饭店原资深管理人员,项目部时期负责运营事务部,后来组建客务部、餐饮部、康乐部,在住宿、餐饮、康乐健身运行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副总经理岗位上退休;
孙战龙:会议中心副主任,曾兼任中关新园管理部副总经理,在办公室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做出巨大贡献,后来全面负责勺园管理部工作,任总经理;
  李建富:勺园管理部原前厅部经理,组建接待销售部,现任总经理助理;
  马冬妮:协助组建客务部,现任会议中心办公室主任;
  苏茜:协助组建餐饮部和康乐部,现任总经理助理;
  李文元:协助组建工程部;
  曲国强:协助组建安保部,后来是第一任康乐部经理。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学习、借鉴、探索、改革、创新,园区从最早面向社会公开招聘6名员工到打造出现在引以为傲的600多人的员工队伍,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
  园区目前有领班(含)以上干部110多名,技术骨干90多名,是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中坚力量。这支骨干队伍来自天南海北,社会背景不同、从业经历不同、教育程度不同、个人素质不同、性格特点不同等,但他们在园区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不同的骨干作用,各有所长,各有所专,各有所用,承担着园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任。 
  没有优厚的薪酬待遇,甚至也没有校内其它单位的寒暑假优势,中关新园如何能够吸引和稳定了大批骨干人才,培养出了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张总在队伍建设方面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一是要能够让有能力的人有用武之地,有发展空间,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一管理理念在园区早期运行时尤为明显,做到了选贤任能,不吝提拔重用。二是园区和谐、融洽、规范、积极、向上的工作和生活氛围,尽最大力量使员工能够心情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三是北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影响力为园区组织文化提供了不竭源泉,北大兼容并包的传统文化在园区工作中得以体现。四是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度规范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园区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工作,2004年初制定了第一项规章制度——《中关园项目部员工手册》,目前共有116项园区层面规章制度、214项部室层面规则规范。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善、实施,使得园区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园区的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五是重视员工诉求、服务员工。为员工提供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供更好的福利,尽力提高待遇,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未来,园区将会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成功经验基础之上,从各个方面进一步做好服务员工的工作。只有将员工当作朋友和亲人,员工才会将园区工作当作自己的事,才会主动服务好宾客”,张总如是说。

       

三、不忘初心,任重道远再出发
  运行十年,在倾心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同时,中关新园的管理、服务和效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国内高校中首屈一指的大规模多功能综合性接待服务场所。园区每天在住各类人员超过3500人,总收入和利润连年创新高。但成绩之外,张总眼里看到更多的却是未来发展的挑战。
  一是管理内容复杂、业务模式多样。中关新园运行至今,管理的对象、内容、方式日益增多,留学生公寓、博士后公寓、专家公寓、酒店、中餐厅、西餐厅、教职工餐厅、会议场地和服务、健身康乐等等。例如仅住宿业务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就有六种:自费留学生住宿、公费留学生住宿、国内研究生住宿、博士后公寓住宿、专家公寓住宿、酒店住宿。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也因此更加富有挑战性。
  二是受国家政策和学校要求影响较大。但凡国家政策或学校要求有所调整,园区相关工作内容、管理环节、服务细节都要做出相应调整。例如十八大后,公务接待、政府培训班标准大幅下调,而要求却更细更严更高,在房费、餐费支付和票据开具等方面的工作变得更加复杂。而园区工作量大幅增加的同时,相应项目的收入却在大大降低。
  三是收入和成本无法同步增长。园区目前的入住率已达到全年平均82%左右的业内较高水平,收入已经接近天花板,几无再增长空间,而水、电、气、物料和人员费用等运营成本却在持续增高,导致增收困难。如何在总收入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降低运行成本、保证适度利润,是目前园区运行管理工作中最大的难题。
  “无论面对任何挑战,都要不忘初心,清楚园区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了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张总说。过去的十年,园区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和贡献。而现在,学校发展的重点更加集中在教学科研,对接待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都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向未来,园区要根据学校“守正创新、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继续坚持服从学校大局、服务广大师的根本宗旨,紧跟学校的发展步伐,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
  尽管中关新园的接待服务工作已经步入正轨,实现了稳定运行,但张总强调,“我们的工作时刻面临某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要居安思危,主动适应和调整,而非被动服从和接受,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尽最大努力。顺应未来政策和形势的变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手抓,既要竭尽全力满足学校需求,又要保证园区经营业绩,同时保证国有资产能够保值增值,路坏修路,墙破补墙,让园区常用常新,履行好我们的工作职责。”

       

四、历经磨练,情系新园志愈坚
  作为已经在学校学习、工作了30多年的老北大人,张总表示,自己是在北大的教育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特别是负责中关新园建设和运行的经历,促进了个人的快速成长,非常感恩学校。中关园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工作,是张总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业务领域,十几年间接触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遇到并克服了很多困难,取得了很大成绩。对于张总来说,这段经历,塑造了一个内心更加强大、遇事沉着冷静的自己,形成了思路清晰、处事果断、严谨务实的作风。
  对于接手中关园项目以后的一些关键节点,张总印象深刻。如:
  2003年6月26日下午,当时分管会议中心的林钧敬副校长在校长办公楼105室向会议中心主任班子全体成员宣布学校的决定:由会议中心从校外公司手里接手已经启动了三年的中关园留学生专家公寓项目;
  2003年7月4日,北京大学与中嘉丰业投资有限公司、北大中关园置业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北大留学生公寓项目转让及补偿协议》和《关于北大留学生公寓项目转让的补充协议》,标志着中关园留学生公寓项目的性质、建设和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北京大学与中嘉丰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变更为由北京大学彻底收回后自行建设和管理;
  2003年7月11日,在太平洋大厦与北大中关园置业投资有限公司进行了相关资料和物品的交接;
  2003年8月11日,为重新启动拆迁工作,林钧敬副校长在校长办公楼103会议室主持召开了校内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中关园项目第一次拆迁工作专题会;
  2003年11月28日,经过前期公开招聘系列程序,在85人报名基础上,确定录用6人为第一批专职工作人员;
  2004年4月28日,举行了“北京大学中关园留学生公寓奠基开工典礼”;
  2006年5月11日,举行地热井开工典礼;
  2007年4月24日,学校批准成立会议中心中关新园管理部,作为会议中心内设机构,负责园区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关园建设项目部到此完成了历史使命;
  2008年4月28日,9号楼试运营;
  2008年5月4日,员工餐厅第一餐开餐;
  2008年6月25日,8号楼博士生公寓投入使用;
  2009年8月15日,6号楼迎来了第一批留学生入住;
  2010年8月1日,5号楼迎来第一批公费留学生入住;
  2010年9月初,来自18个院系的251名国内研究生入住4号楼;
  2011年上半年,1-3号楼和康乐中心陆续投入使用;
  2011年10月22日,时光西餐厅投入使用;
  2012年9月4日,怡园中餐厅投入运营,标志着园区开始全面运行。
  筹备开业工作给张总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可用两个字来描述:忙、累。忙:是因为时间短、事情多、任务重;累:是因为工作量大,需要协调处理的事情复杂,整日都在奔波中,身心疲惫。“几乎每个参加过筹开工作的员工都对筹开阶段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他们感知了什么是极度疲惫和劳累,感受了与时间赛跑的滋味,最终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最让张总感动的事情,他说,“园区在艰难中起步,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走到今天,都是一个个新园人的努力换来的,每当脑海中浮现往事,都会被干部员工们的忘我精神所感动。”——忘不了园区筹备开业期间,一线员工忙碌的身影,汗水湿透衣服的情形;忘不了强拆工作中的曲折与惊险;忘不了干部员工奔跑在为学校服务的各个现场……。
  耕耘求索十余载,稳健运行始到今。一路走来,有困难也有收获,有辛苦也有欢乐,有汗水更有感动。中关新园在荆棘中拓路、在坎坷中奋进、在求索中前行。这一个个“新园故事”,对于张总来说,是他职业生涯中积累的经验和财富,而对于中关新园来说,这一切,造就了今天这个高效运转的园区中的每一处风景!

 

友情链接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

分享到: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中关新园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26号   邮编:100871   总机:(8610)62752288   E-Mail:pkugv@pku.edu.cn